第二十条刚刚受到好评,转眼却被批评演技不行。
备受期待的《酱园弄》点映后,口碑并未爆发,反而迎来了不少负面评价。在这场风波中,赵丽颖成了焦点。导演陈可辛的一番话,更是让她成为舆论的中心。
陈可辛在采访中表示,他不喜欢反复拍摄,每个镜头基本两三条就过了。如果演员的表现达不到他的要求,他不打算去一一指导,而是选择直接改剧本,直到能够符合演员的表演水平为止。这番话看起来像是分享拍摄习惯,但也有爆料称,赵丽颖在饰演西林一角时,剧本经历了大幅度修改,这让人听了觉得有些耐人寻味。
展开剩余80%话外之意似乎是,导演没有责任去引导演员,而是通过改剧本的方式来弥补演员的不足。毕竟,电影的最终呈现如果不尽如人意,导演却能轻松甩锅给剧本,这种做法显得有些推卸责任。一个筹备了近十年的项目,导演难道不应该更加耐心地去打磨演员,而是选择走捷径去修改剧本吗?
这不禁让人质疑:指导演员的难度,真比修改一个精心打磨过的剧本要大吗?
更直接的批评来自编剧汪海林,他在社交媒体上评价电影时,其他演员都得到了夸奖,唯独指出赵丽颖的表现逊色于杨幂。他提到,赵丽颖饰演的角色有过多的说教味,观众并不是来听这些观念输出的。
具体到表演,赵丽颖的台词问题被广泛讨论。许多观众反映,在一些关键的情节中,她的台词过于生硬,像是在读课文,缺乏应有的情感和力量感。尤其是在一场三人对话的戏中,她的台词显得格外突兀,与其他两位演员的表演格格不入。
这一点确实令人费解。要知道,就在不久前的《第二十条》中,赵丽颖扮演的听障人士郝秀萍几乎没有台词,但她凭借眼神和肢体语言完成了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,深深打动了观众,赢得了无数眼泪。怎么到了《酱园弄》,她的台词反而成了表现上的短板呢?
当然,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一个演员,显然并不公平。电影本身的问题更为复杂。
首先是叙事节奏的把握。整个案件被硬生生拆分成上下两部,虽然时长变长了,但剧情却变得拖沓乏味。观众原本期待看到女主角詹周氏从受尽欺凌到奋起反抗的心理转变,却被冗长、重复的家暴细节拖慢了节奏。观众憋足了一口气,却始终没有等到应有的爽点。
其次,电影中群星云集,却因为要平衡各个演员的戏份,导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,结果却把主线剧情割裂得七零八落,整个叙事也失去了重心。章子怡本应是全片的核心,但她的光芒却被削弱了,最终只剩下无可挑剔的演技在支撑。
归根结底,关于杨幂和赵丽颖的演技对决,可能早已在片方的营销策略中有所安排。把两位话题度极高的“85花”放在同一部电影中,本身就足以引发持续的讨论和关注。然而,这种小聪明的营销手段终究只是表面功夫。电影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内容。
如果电影本身的内容不够扎实,节奏一团糟,再多的明星,再热烈的话题,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观众走进电影院,期待的并不是明星的走马观花,也不愿看到一场四不像的大杂烩。
回到赵丽颖,她之所以频频成为舆论的焦点,除了她本身高人气和强大的国民度外,还与她近期的一些行为密切相关。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因绯闻而情绪化发言,这些都让她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。但无论如何,一部电影的成败,导演永远才是最大的责任人。
点映后的口碑警示已经敲响,后续的市场表现恐怕不容乐观。
发布于:江西省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